找到相关内容1483篇,用时22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《阿》中所建构的佛教知识系统

    《阿》中所建构的佛教知识系统   中央大学太空科学研究所教授 林崇安   【摘要】:本文以释尊时期最核心的佛法知识系统作考察的对象,针对《杂阿》的主题内容,引用《瑜伽师地论》、《...《杂阿》的经文内容,依次考察经文中的“定型句”以及经文架构的型式(经型),由此了解释尊传授佛法知识系统的特有方式。   关键词:佛法的知识系统;境-智;境-行-果;异门;...

    林崇安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34647084.html
  • “心念处”之探讨──以《大智度论》为主(2)

    一个重要论题。不过《杂阿》虽没有提到“内空”(adhyAtma-zUnyatA)、“外空”(bahirdhA-zUnyatA)、“内外空”(adhyAtma- bahirdha-zUnyatA)的名称,但是从内六入、外六入及内外相应所生法的空之观照来看,显然已为三空的思想开启了一条路。如《杂阿》卷13,〈304〉所指出:  何等为六六法?谓六内入处、六外入处。六识身、六触身、六受身、六爱...

    释如定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71547579.html
  • 早期佛教缘起思想要义

    不容易的。因此,用“早期佛教”摄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,淡化二者的时间界限,依据阿去研究大乘佛教兴起以前的佛教思想,可以避免文献学上的争议。   [ii]《杂阿》卷十二,...不同层次和不同向度的说明和运用。如《杂阿》卷十四,若能对十二因缘如实了知,便“名为见具足,直见成就,成就于佛不坏净,来入正法,得此正法,悟此正法。”又说:“云何...

    孟领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25649738.html
  • 四谛顿、渐现观之初探

    现观一词,佛法通常会专用于观察四谛。“谛”(satya,sacca)是审谛不倒,而确实如此的意思,中常以“如”(tatha)来形容“谛”。[9] 要知道,启发无漏慧的,即是四谛之法,如《杂阿》卷...上欲,学无间等。  又《杂阿》卷15“396”(大正2?106c)亦说欲得“法眼”当于四谛作无间等。  现观四谛的方法,在古老教法中,必须以“蕴、处、界”为对象,以观诸法共相─非常、苦、空、非我...

    释开仁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141468036.html
  • 导读

    《相应部》相当于《杂阿》,《增支部》相当于《增一阿》,北传没有与《小部》相当的“阿”。因为南传五部阿以巴利文书写,较接近佛陀在世时所用之俗语,故一般以为南传比北传更富于原始色彩。  阿的...佛经发达起来之后的事情,在佛经口头传承时代未必如此复杂。一般认为到公元前4—3世纪分裂为部派以前,当时的佛教学者按佛经篇幅长短及其内容编为《长阿》、《中阿》、《杂阿》、《增一阿》,合称为...

    郁永龙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6435177182.html
  • 瑜伽师地论本地分思所成地体义伽他经论对照(上篇)[2]

    颂文见于《杂阿》卷四十五,1214; 《别译》卷二十,230; 《增一阿》卷   二十七,9; 《相应部》一、有偈篇第八“婆耆沙长老相应”4。   [2] 大正二,页三三一。   [3] 大正三十,页三七二。   [4] 唐译母邑者即今谓女性。   [5] 下贪指欲界贪。   [6] 上贪指色、无色界贪。   [7] 颂文见于《杂阿》卷三十九,1092;《别译》卷...

    陈琼璀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5593278954.html
  • 《阿》中的佛陀

    ,为推动当今倡导“人间佛陀”思想有著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。  文章观点如有不成熟之处,谨请老师予以指正。  关键字:阿 佛陀 前  言   《长阿》、《中阿》、《杂阿》、《增一阿...烦恼为基点,给以最实用,可行的方法来进行对治,使得众生能清晰,准确的掌握其究竟妙理。由迷到悟,趋向解脱,直至涅槃。如《杂阿》:   法义饶益、法饶益,梵行饶益、明、慧、正常,向于涅槃。(《杂阿》...

    释法向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03250792.html
  • 和圣经道德观的比较

    、修慧。《杂阿》(卷第二十八)说:   若起明为前相,生诸善法;时,惭愧随生。惭愧生已,能生正见。正见生已,起正志、正语、正业、正命、正方便、正念、正定。次第而起。正定起已,圣弟子得正解脱贪欲、嗔恚、愚痴。   与明相反的是无明。《杂阿》(卷第十二)说:   彼云何无明?若不知前际,不知后际,不知前后际;不知于内,不知于外,不知内外;不知业,不知报,不知业报;不知佛,不知法,不知僧;...

    释德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013755634.html
  • 略述“唯识无境”之意义

    因此,从“不离”义进行说明的唯识理趣,揭示了我们无法脱离广义认识去把握实在,因为所知的一切事物,都是内在的属于认识。其实,这一观点并非唯识学新创,在原始佛教就已经开始有了类似的说法。  《杂阿....是依于认识的发生来说明一切事物的。接下来的《杂阿?三二十》就对上述十二处增广为“有色、有眼识、有眼触、有眼触因缘生受……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亦如是說。” [11]就是由整个认识活动所包括了的五蕴法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13565699.html
  • 因材施教与教学上的人我分际─以《论语》、《阿》、和《大般若经》为根据(1)

    除了包含丰富且多样的法门,佛法的教学进而强调以渐次升进的方式达到“法法相类、法法相润”的效果(《杂阿》T. 99, vol. 2, p. 208c)。渐次升进有二方面  --------------...当然,例外的情形亦不在少数。  14. 参阅《中阿》T. 26, vol. 1, p. 752a(指《大正藏》第26,第1册,第752页上段);《杂阿》T. 99, vol.2, pp. 16...

    蔡耀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25645849.html